
李袋果病防治技術
李袋果病為李樹常見病害,因病果畸形,中空如囊,故稱其為李袋果病。李袋果病在我國各李樹區均有發生,一般病梢率為0.6%-1.5%,嚴重時可達10.8%;病果率為0.3%-1.2%,嚴重可達4.4%, 對李子的生長有著不小的危害,嚴重影響李子的產量。

圖一:葉片發病表現
一、 發病病癥主要為害果實,也為害葉片、枝干。在落花后即顯癥,初呈圓形或袋狀,后變狹長略彎曲,病果表面平滑,淺黃至紅色,失水皺縮后變為灰色、暗褐色至黑色,冬季宿留樹枝上或脫落。
病果無核,僅能見到未發育好的雛形核。葉片染病,在展葉期變為黃色或紅色,葉面腫脹皺縮不平,變脆。枝梢受害,呈灰色,略膨脹,彎曲畸形、組織松軟;病枝秋后干枯死亡,發病后期濕度大時,病梢表面長出一層銀白色粉狀物。

圖二:果實發病表現
二、 病原及發病規律
李袋果病為真菌性病害,主要以芽孢子或子囊孢子附著在芽鱗片外表或芽鱗片間越冬,也可在樹皮裂縫中越冬。當李樹萌芽時,越冬的孢子也同時萌發,產生芽管,進行初次侵染。早春如遇低溫多雨,萌芽期延長,病害發生較嚴重。
病害發病盛期于每年3月中旬,4月下旬至5月上旬,低洼潮濕地、江河沿岸、湖畔低洼旁的李園發病較重。
三、防治方法
(1)、農業防治
合理栽植,科學合理施肥, 增施生物有機菌肥(國光松達),培養健壯樹勢,保持李園內通風透光,增強樹體抗病能力。
(2)、人工防治
李園發現病葉、病果、病枝梢表面尚未形成白色粉狀層前及時摘除,并集中深埋。冬季及時剪除病枝,摘除宿留樹上的病果,并集中深埋。
(3)、化學防治
李樹落葉后,清理枯枝落葉,帶出園外集中焚毀。全園噴布國光辛菌胺200-300倍+松爾600-800倍,減少越冬病源菌。
李樹花芽露綠至露白期,可選用國光絡利生300-500倍或國光松爾600-800倍連噴2—3次,間隔7-10天,可有效預防李袋果病的發生。